導航列表

關愛,塑造城市精神坐標

2010-02-01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字號:  

?? 相關鏈接:數字化精確解讀深圳關愛行動

?

  “我4年沒回家過年了,昨晚激動得一個晚上都沒睡,早上4點多就起來收拾東西了。”1月30日上午,銀湖汽車站,暖暖的太陽照在五十多歲的曾雪嬌臉上,樸實的笑容是那么燦爛。10點10分,曾雪嬌帶著女兒和三個月大的小外孫女,和第七屆關愛行動資助的首批勞務工一道坐上返鄉(xiāng)大巴踏上歸家路感嘆著自己的幸運與幸福。

  這樣的場景已是第四個年頭在深圳上演。1月12日第七屆深圳關愛行動正式啟動2千多名勞務工拿到了免費返鄉(xiāng)的車票輕快地踏上回家的路。而這一場景,只是深圳關愛行動中無數個溫暖場景中的一個。

  “用愛擁抱每一天,用心感動每個人”。

  “三十而立”的深圳,把感恩與回報高揚在自己的旗幟上,融注在市民的心里。持續(xù)不斷的關愛行動,讓關愛感恩成為深圳市民的自覺,“關愛、感恩、回報”已成為深圳這座城市的精神特質,成為企業(yè)、家庭和市民的生活習慣,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關愛,塑造出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標。

  從政府到民間——

  關愛在行動中永不落幕

  回望關愛行動走過的七年歷程,作為受到關愛的普通打工一族,鄧婉茹是個不得不提的名字。

  “請政府救救我……”2007年元宵佳節(jié),市勞動保障局勞動力資源管理處處長李卓收到了一名打工女的求救短信,這名打工女就是已患上惡性淋巴腫瘤的鄧婉茹,她在2005年1月被評為第二屆優(yōu)秀外地來深建設者。

  兩年的治療、20多萬元的花費,化療對鄧婉茹已無多大作用,當時唯一的一線希望就是立即進行骨髓移植。雖然兩個弟弟都完全符合捐髓條件,然而,高達30多萬元的手術費用讓鄧婉茹絕望了。她開始整理自己的“遺物”,卻偶然翻出了一張她參加第二屆優(yōu)秀外地來深建設者表彰時留下的李卓處長的名片,這讓鄧婉茹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

  收到短信后,李卓立即將短信轉發(fā)給局長管林根,管林根立刻召開會議迅速作出決定:鄧婉茹是數百萬來深建設者的杰出代表,我們一定要盡全力挽救她的生命。于是,他在網上發(fā)帖“救救癌癥女工”!

  一場從政府到民間的愛心接力開始了。市領導、來深建設者、公務員慷慨解囊,各界捐款達34萬元。鄧婉茹的醫(yī)療費用解決了,成功進行了骨髓移植的她深情地說:“是深圳這個溫暖的城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故事到這里似乎該完美落幕了,事實卻沒有。這個偶發(fā)性的關愛事件后來演變成了一種常態(tài)化的救助模式——勞務工關愛基金。2007年3月,全國首個專門救助勞務工的“關愛基金”成立,專門為非深戶勞務工在深遭遇重大疾病提供救助。深圳市慈善會宣傳策劃部部長典春麗告訴記者,截至2009年12月,該基金資助勞務工及其子女達1637人次,資助金額1570多萬元,被勞務工稱作雪中送炭的“救命錢”。

  鄧婉茹事件可以說是深圳關愛行動運作模式的小縮影。正是在從政府到民間的過程中,關愛常態(tài)化,愛在行動中永不落幕。

  起航于2003年的深圳關愛行動,由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策劃并直接推動。深圳市關愛行動組委會由市委書記、市長任主任,副市長任副主任,50多家政府職能部門和媒體共同舉辦。

  可喜的是,這項工程由于始終與民心、民生緊密結合,以群眾呼聲為開展工作的第一信號,以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為工作重點,以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成績的標準:組委會通過新聞媒體、網站上發(fā)布公告,面向社會和市民公開征集活動項目;設立專項捐款賬戶和在新聞媒體上發(fā)布求助信息,為市民群眾奉獻愛心搭建平臺;每項活動的設計都力求突出互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性,來調動市民參與的積極性。

  于是,關愛地貧兒“燃料行動”、“資助勞務工春節(jié)返鄉(xiāng)”活動、外來女工關愛工程、白衣天使關愛工程、深圳“募師支教”行動、關愛單親特困母親活動、“臨終關懷”計劃一系列帶著強烈民生民意的活動項目應運而生,激發(fā)了全民參與的熱情。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先后有上千萬人次參加了關愛行動,各單位及社會團體已實際開展的活動超過9000項,設在深圳的幾大愛心賬戶共收到社會捐款十多億元。

  今天的深圳關愛行動已基本實現了從政府到民間的全動員,奏響了愛心大合唱:黨政機關“盡職責、送溫暖”;各類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做合格企業(yè)公民”;各類協會、群眾團體積極參與,匯聚愛心暖流;廣大市民“表真情、獻愛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彼此尊重、相互關愛蔚然成風。

  中國當代社會學開拓者之一,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李強教授這樣評價深圳關愛行動:“深圳關愛行動操作模式既保證了地方黨委與政府在社會救助體系中的掌控地位,又與以往那種運動式的、政府包攬一切的社會救助模式形成明顯區(qū)別。深圳關愛行動充分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資源與力量,形成非凡的社會感召力與明顯的救助實效,讓社會救助不再是在個別部門或個別單位及小圈子內的愛心活動;深圳關愛行動調動了人與人之間、鄰里之間、企業(yè)主與員工之間、社會各界與困難群眾之間的關愛,這是建立社會救助長效機制的積極探索。”

  從倡導到自覺——

  關愛行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福昂笊钲谛』锪_海岳的名字,對許多深圳人來說并不陌生,人們記住他,是因為他選擇生活在關愛中。

  羅海岳家是典型的經濟優(yōu)裕、衣食無憂的新一代深圳人家。他的求學之路也一帆風順:從深圳荔園小學畢業(yè)后,成為深圳高級中學的一名學生,讀罷高二課程,16歲便獨自前往英國AckworthSchool念A-LEVEL課程,然后又考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人文地理專業(yè)。可是,這個在蜜罐里長大的男孩,卻有著一個充滿愛心的理想:“我希望所有的眼睛都明亮,所有的笑臉都燦爛,所有的孩子都快樂!”

  多年來,每到假期,羅海岳的父母都會帶他外出旅游,并特意到一些偏遠地區(qū)的貧困家庭去看一看,聊一聊。在那里,羅海岳目睹和感受到了一種陌生的、貧寒的生活。每一次旅行,他的心靈都會受到震撼。他說:“我怕看到那些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而失學在家的孩子的眼神。他們的眼睛那么清澈,眼神卻那么迷茫。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夠幫助他們,讓他們的眼睛明亮起來。”

  助學的念頭,是羅海岳留學英國后開始產生的,并開始付諸行動:近兩年來,他行程4000多公里三次奔赴西藏和四川偏遠的山區(qū),考察和記錄下那里最需要幫助的孩子,發(fā)起海外留學生助學計劃。該計劃在海外留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上千名中國留學生將勤工儉學掙來的錢捐給山里貧困學生,又利用假期回國支教,迄今已幫200多名山里孩子圓了讀書夢。

  深圳,無數個羅海岳在行動,他們可能是80后、70后、60后或50后,一年又一年,他們默默地行走在關愛的路上,他們滿懷熱情、身體力行、追尋夢想,他們不愿意接受報道、不參加各種評選,但他們一刻不停地行動著。

  深圳在內地最早建立義工組織,現有注冊義工近20萬人,各類志愿服務組織人數達幾十萬人,人均義工比例最高;至今,深圳市民捐血人次已達142萬,無償獻血280余噸,走在全國前列;深圳還是我國自愿捐獻眼角膜最多的城市,累計已達140多例;超過1.3萬名深圳人的資料被收入中華骨髓庫,全國骨髓成功配型的捐獻志愿者中深圳占十分之一,并且從無一人拒捐。在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深圳人挺身而出,慷慨解囊為災區(qū)捐款捐物,至今合計超過18億元,居全國城市之冠。

  作為一個移民城市,缺乏認同感和家園意識讓深圳市委、市政府倡導關愛行動,持續(xù)不斷的關愛行動,讓關愛感恩在今天成為了全體深圳市民的自覺,從倡導到自覺,“關愛、感恩、回報”已成為深圳這座城市的現代時尚和精神特質,成為企業(yè)、家庭和市民的生活習慣,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深圳特色的公益文化已經在鵬城大地扎根發(fā)芽。

  從物質到精神——

  關愛在行動中升華閃耀

  怎樣擁有幸福的人生?在2009年春天,一場場以幸福為主題的活動讓人們體會到了另一種更高層次的關愛。

  2009年2月28日,“幸福人生大講堂之高端論壇”免費向公眾開講,云南晨霞掌紋醫(yī)學研究所所長王晨霞和《求醫(yī)不如求己》作者下里巴人分別登臺進行精彩演講。家住紅樹灣的葉坤領老人已經八十歲了,她告訴記者:“什么是幸福,如何享受‘幸福人生’,聽了專家們的講座獲益良多?!闭萍y專家王晨霞通過演講,敏銳地感覺到了深圳的變化,她說,深圳在努力改善物質環(huán)境的同時,也在不斷努力改善人文社會環(huán)境,不僅關注市民的物質需求,更關注市民的精神需求。

  從物質關愛到精神關愛,深圳關愛行動的內容不再局限在物質層面,而是把關愛的溫暖觸角深入到個人心理、生理等日常生活保健之中。針對深圳主流人群精神、心理壓力大,身體亞健康狀態(tài)突出的現實,深圳關愛行動重點推出了“心理關愛系列活動”:“婚戀家庭公益講座”場場爆滿,“職場心理關愛系列活動”引來市民熱捧,“校園長成系列講座”如清風吹進家長和孩子心里,“新市民、心關愛”公益講座溫暖人心。從春到夏,“關愛大篷車”載著心理學專家、教育專家,一次次駛進社區(qū)、學校,幫人們舒解心理壓力……

  正在舉行的第七屆關愛行動將精神關愛進一步升級,從養(yǎng)生保健到婚戀家庭,從職場超越到校友沙龍,心理關愛的內容涉及人生多個重要階段……一張美麗的精神關愛之網,滋潤著越來越多深圳市民的靈魂。

  從物質到精神,關愛在行動中升華,閃耀著越來越強烈的精神之光。

  一個懂得關愛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必是有情義、有希望、有未來的城市。

  大愛無疆,走過6年時光的深圳關愛行動,正如6歲的孩童般,天真活潑,充滿了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

  愛是講不完的故事,關愛的接力會一直延續(xù)下去,在時光流逝中,雕刻出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精神坐標。

?

編輯: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