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列表

媒體該如何選擇公益項目

2013-07-31  來源:公益時報  【字號:  

環(huán)球時報公益基金會“希望英才”青年學者培養(yǎng)計劃頒獎禮現場

  孫傳旺是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學的一名青年學者,2012年獲得博士學位后,他選擇留校任教?!皠e人看來學歷高工作好,但實際上,我壓力很大?!睂O傳旺坦言,同本科畢業(yè)就走向工作崗位的同學相比,自己在經濟實力上差距不小。

  7月22日,首屆環(huán)球時報“希望英才”青年學者培養(yǎng)計劃評選結果揭曉,孫傳旺同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重點高校的10名青年學者獲得支持:主辦方環(huán)球時報公益基金會提供經濟資助共計30萬元,每人獲獎金3萬元。

  有調查顯示,國內大學及科研機構的教師和研究人員的收入差距日益懸殊。相較而言,人文社科類的青年學者處在最底層。

  環(huán)球時報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兼秘書長吳杰介紹,“希望英才”青年學者培養(yǎng)計劃是環(huán)球時報公益基金會于2012年發(fā)起的一項評選活動,主要面對全國高校人文社科領域35歲以下、已取得博士學位但尚未獲得正高職稱的教師?;顒右浴盀閲茵B(yǎng)士”為宗旨,目的是在青年學者人生和學術生涯的關鍵時期對其進行資助,以保持其專注精神和恬淡之氣。

  “更重要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內心會更平和安靜?!睂O傳旺說,他也參與過教育部組織的一些評選活動,但由民間主辦的這種項目還是第一次。

  環(huán)球時報公益基金會2012年11月正式成立,“希望英才”青年學者資助計劃是其推出的第一個公益項目,也是媒體與公益的一次碰撞。

  時至今日,有不少媒體開始不滿足于做旁觀者、監(jiān)督者、諫言者的角色,而是開始操起公益實務,在媒體與公益結合日益緊密的趨勢下,媒體如何參與公益、如何對公益項目做出選擇,當天,在場嘉賓也進行了深入探討。

環(huán)球時報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環(huán)球時報社總編輯胡錫進:

  與報道宗旨保持一致

  《環(huán)球時報》準備成立公益基金會的時候,就是希望除了我們的報道以外,能對社會進步再作出一些貢獻。但具體該怎么做,該把錢投向什么方向,我們不清楚?,F在國內的公益基金會數量也很多,大家的公益熱情很高漲,好像關心什么領域的都有。

  《環(huán)球時報》這張報紙很關心國家利益,關心國家未來,關心整個社會的團結和凝聚力,這是我們的報道重點,也是我們平時思考的主要方向。我們的公益項目應該和報道宗旨保持一致、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成立基金會之前,我們也做過一些項目。為了增強民族團結和凝聚力,增強內地與邊疆的聯(lián)系,做了一些圍繞邊疆的系列活動;同時也在做中外媒體間的交流,像中德媒體交流,馬上要做中印媒體交流。但還沒有純內地的,(“希望英才”青年學者培養(yǎng)計劃)這是第一項。

  這個項目的設立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提的。在一次聚會中我們聊到環(huán)球時報公益基金會在公益項目的選擇時,他提出這樣的建議,說應該支持中國的年輕學者,讓年輕人安心地從事學術研究。

  項目進行的同時也在促使我們思考公益的含義。公益究竟該怎么做?這個國家最需要什么?在這個國家里,哪些方面是政府沒有做到或者做的不足,需要我們民間力量補充的?我們在公益領域還是新兵,但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和國家改革的大目標一致。

  我們希望青年學者能夠成長起來,具備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坦然面對當下所處時代的復雜性。給他們一定的幫助,讓他們既能專心于學術研究,也能夠抬眼看世界。青年學者能夠在社會上起到一定帶動作用,也希望通過他們的成長來帶動整個中國青年學界的進步,進而帶動社會的進步。

復旦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葛劍雄:

  要有國家意識,要雪中送炭

  作為媒體建立的公益基金會,在我們國家,實際上是在所有國家,都首先要有國家意識,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跋M⒉拧鼻嗄陮W者培養(yǎng)計劃的目的是“為國家養(yǎng)士”,很好。

  我們現在大多數獎勵人才的項目都是“錦上添花”,尤其是給一些“大家”的獎勵有的上百萬,還有就是總結性的,像最高的科技獎,獲獎的都是七八十歲的人。但其實到了我這個年紀很明白,我最缺房的時候沒有房,最缺錢的時候沒有錢,最需要表揚的時候沒有表揚……現在的年輕學者需要的是“雪中送炭”,哪怕數字不大,但能起到精神上的鼓勵作用。

  這個獎項面對的不是一般人,而是知識分子、青年英才。希望通過鼓勵的作用來支持他們對真正學術的獨立追求?,F在的生活壓力迫使一些年輕學者去講課、去辦班,他們很難獨立。我知道我的學生,他十年前能留在復旦,好像都能買起房,學校還給優(yōu)惠?,F在呢?不行,租學校的房子也有各種規(guī)定。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他學術研究不受影響很難,這是實事求是。有了這些錢,雖然不多,但至少可以讓他們在一段時間內不受到拘束,自由地去追求學術理念,在這個沒有利益考量基礎上得出的成果、結論,才是真正獨立的判斷、經得起考驗的。

  所以現階段的基金會,還是應該以“雪中送炭”為主,鼓勵這些學術界真正需要幫助的青年,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

  剛才說的獨立,還要跟年輕人說一點,我們作為國家公民,不能違背憲法、不能違反法律,你可以有思想、有思考,但這個前提是要堅守的。在這個前提下,才有真正的自由,絕對不能突破底線。

基金會中心網常務副總裁耿和蓀:

  前瞻性很重要

  眾所周知,媒體參與公益的力度越來越大,對公益行業(yè)的改變也很大。除了傳播上的功能,在公益項目本身的參與上也有著特殊的影響力和作用。

  另一方面,從傳統(tǒng)慈善到現代公益的發(fā)展,是一個轉變的過程。我們國家有三千多家基金會,大多數做的都是傳統(tǒng)慈善項目,主要以救助為主。但事實上社會在不斷進步發(fā)展,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那么媒體就是一個很好的推動現代公益理念的介質。

  “希望英才”青年學者培養(yǎng)計劃項目雖然沒有直接解決某個社會問題,但它對于現代公益理念的推廣、詮釋,對于促進社會未來的發(fā)展,意義很大。

  說實話,當初給我介紹這個項目時,我都不是很理解,這些高等人才為什么也需要公益方面的幫助?現在我覺得這個項目的設計很有遠見,給年輕人提供鼓勵和條件,在未來會轉化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對推動社會發(fā)展起到很大作用。

  在過去,大學剛開始擴招的時候,我在基金會工作,有人提出過一個項目,關于大學生就業(yè)。當時我們很痛快把這個項目給否了,覺得那么多人需要幫助,大學生還算什么弱勢群體?現在看來,大學生就業(yè)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對國家的發(fā)展會有很嚴重的影響。

  所以今天我想,媒體參與公益,本身就有特殊性,它應該具有前瞻性,對社會上的其他人參與公益有一種啟迪和借鑒。當然不一定照做,但會引導大家意識到某個問題的存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最后,我提一個細節(jié)上的建議。大家都在講這個項目該怎么擴大影響、補充資源。其實全國有很多大學基金會,他們在非公募基金會里的比例非常大,所以我覺得有可能在報名、招募等環(huán)節(jié)可以借助這樣一個渠道。因為他們很了解學校各行政部門的情況,資源也很多。做公益講杠桿力量,《環(huán)球時報》可以通過本身的影響力來撬動更多資源,有助于項目更快發(fā)展。

編輯:梁碩芳